子长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2个、贫困人口11991户31377人。为了打赢脱贫攻坚硬仗,子长县一方面积极探索农村“三变”改革,抓好抓准产业扶贫;另一方面注重精神扶贫牵引作用,激发贫困群众致富内生动力,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完成。
“三变”改革趟出扶贫新路子
探索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的“三变”改革,是子长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。通过培育流转土地收租金、入股企社分股金、进园务工领薪金的“三金”农民,贫困户脱贫增收有了新路子。
郭志军是杨家园则镇蜜蜂峪村村民,因4个孩子上学,生活十分拮据。2016年,村上通过土地流转,帮助他建起了两个大棚,分别种植甜瓜和西红柿。“现在反季节甜瓜卖到每斤30元,流转出去的土地还有租金,生活比以前更有盼头了。”
蜜蜂峪村的村支部书记马团员介绍说,通过土地流转,蜜蜂峪村已建成81座蔬菜大棚示范园,年收入达200多万元。通过加盟专业合作社的形式,吸纳7户贫困户发展棚栽产业,剩余18户贫困户全部参加劳务用工。
凉水湾村是“薪金农民”和“股金农民”致富的典型。为了带动全村60户贫困户159人脱贫,凉水湾村利用村后沟的水资源筹办了一个扶贫纯净水厂。“我们以众筹入股分红的办法,吸纳农户116户,其中贫困户48户。”纯净水厂厂长井海洋说。
“我贷款入了建厂的股,这样到了年底有分红,再加上在水厂上班的收入,别说脱贫了,致富也没问题。”贫困户魏向银说。像他这样在企业就业的农民,子长现有3640人,其中贫困人口1218人,年创“薪金”4850万元。
通过县镇村三级流转服务平台,子长县将农户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。目前,子长县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44027亩,依靠“租金”收入的农民有4670户。而3496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山地苹果、大棚蔬菜等产业也走上了致富路,占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0%以上。
志智同扶激发致富新动能
余家坪镇新寨河村的贫困户张海琳,由于妻女相继去世,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。通过帮扶干部不断鼓励,现年61岁的张海琳重燃起致富的斗志,现在他经营起了3个油桃大棚,还种了5亩玉米和土豆,“有这么多的好政策,自己再不动起来就太窝囊了。”
为了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,子长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,定期邀请致富之星、乡贤能人、道德模范进行巡回宣传,并在数个示范村建立了“农民大课堂”,让农民“立志”“增智”“有技”,从而走上自觉脱贫发展的新路子。
同时,为了提高贫困群众的再就业能力,子长县还整合扶贫、就业、教育、产业、电商等培训资金和资源,对贫困群众的实用技能培训,保证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。
子长县还组织专业人员将最新的创业就业信息、典型的脱贫致富经验作为文艺创作的题材,改编成小品、相声、励志歌曲和说书、道情等地方文艺剧目,送到农家院落、田间地头,既满足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,又增强他们的致富决心。
为了从根子上“扶智”,子长着重从教育上人手,实现从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高中阶段教育到中职、高等教育“全覆盖、无缝衔接”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。
移风易俗烘托脱贫新气象
酒席每桌不超过300元、酒一瓶不超过50元、烟一盒不超过10元……这是余家坪镇新寨河村红白理事会的章程内容。“以前办红白事,劳心费力又费钱,现在让理事会统一操办,大家省心省力还舒心。”新寨河村支书王闫华说。
以红白理事会为抓手,子长县着力革除陈规陋习,进行移风易俗倡导的新民风建设,使得农村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、高额彩礼、奢侈浪费等问题大为改观,既为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减轻了负担,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为了解决农村养老以及高龄老人扶助的问题,余家坪镇郝家川村把村委会部分平房改建为互助幸福院,设置有厨房、餐厅、电视娱乐室、图书阅览室、棋牌室、休息室等设施,供村里70周岁以上的留守和独居老人可以免费使用。“互助院开销并不大,但既解决了孤寡老人吃穿问题,帮助部分老贫困户脱贫,也体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。”郝家川村第一书记李新刚说。
脱贫攻坚不仅要在物质上改善,更要在精神上提升。为此,子长全面推进“传家训家规、树家风民风”工程,先后出台了《关于深化子长县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意见》等制度,通过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、乡风民风家风的培育,使得贫困户从“要我脱贫”转变为“我要脱贫”,脱贫致富积极性大为提高。南沟岔镇宋家坪村的贫困户薛润平,就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引导和实用技术带动下,积极从事蔬菜大棚种植,一下子就由村民眼中的“穷汉”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。
“我们正积极挖掘并总结推广有影响、有教化作用的优良家训家规,通过示范作用,以家风促民风,以民风带社风,在全县营造树文明乡风、助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。”子长县委书记谢延明说。(通讯员 李晓军 郝文军)